您好,欢迎访问九游会国际的企业网站!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九游会国际:秋分时节这份交通安全提示请查收
来源:九游会国际    发布时间:2025-10-03 16:30:37

亚游九游会: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当前,我们正处于秋分时节(9月23日至10月7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迎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秋日景象,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以及“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趋势。秋分时节的典型气象特征将对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持续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其中潜藏的安全风险,为大家总结安全提示,助您在收获的季节里,一路平安。

  人们通常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其实从天文划分法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时节,标志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郑重进入凉爽的秋季,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夜间时段增加,对驾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出日落时间随季节变化。秋分至冬至期间,我国主要地区日落时间逐渐提前,日出时间呈延后趋势,形成了“日落时间与晚高峰时段高度叠加,日出时间与早高峰时段部分叠加”的鲜明特征。当这种叠加现象出现,太阳光线会带来多种视觉干扰和安全风险隐患,成为影响驾驶安全的“隐形杀手”。

  秋分过后,全国降水总量逐步减少,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其中,秋季台风雨和华西秋雨的影响较大。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49年至2024年间,夏季生成台风个数为867个,秋季台风有859个,虽然数量上不及夏季,但从风速来看,秋台风的强度更具灾害威胁性。秋台风通常会带来强度大、历时短的台风雨。台风雨是由异常强大的热带海洋风暴带来的降雨,强度可达数百毫米,甚至1000毫米以上,极易造成灾害[1]。从影响区域看,秋季台风雨主要影响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台风带来的降水虽能缓解当地的秋旱,但更需防范其带来的强风、暴雨以及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华西秋雨是华西地区秋季连阴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9月至11月,有时会提前至8月下旬,最晚可延续至11月下旬,它主要影响重庆、四川、贵州,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一带。华西秋雨的显著特征为降水天数多,且以绵绵细雨为主,天气长时间阴沉,日照时间大幅度减少。古诗词“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描绘的就是这种秋雨连绵不断的景象。华西秋雨虽然不像夏季暴雨那样猛烈,但持续数日、数十日乃至更久的降水,不仅对道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还易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压抑感与莫名的烦躁。此外,夜雨较多也是其典型特征,正所谓“巴山夜雨涨秋池”。

  国务院于2018年6月批复同意自当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秋分时节,我国农事活动以“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为主,涵盖收割、播种、管理等多个角度。北方地区主要是抢收防冻,抢种冬小麦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收种管并举,双季稻区最忙;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农事多样,包括收水稻、玉米,播种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华南地区则是反季生产,晚稻管理,抢种反季瓜菜等。总之,秋分过后,中国大地从北到南,农民们怀着“抢”字当头的心情,早出晚归,忙于收获与播种。农事活动的集中开展,使得农村及周边道路上的车流、人流明显地增加,给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每年的秋分节气基本固定与“十一假期”重叠,而今年的中秋节也恰巧在10月6日,国庆中秋长假加持,让今年的秋分时节因人流与车流的显著增加而格外繁忙。根据往年规律推测,“十一假期”期间,旅游探亲出行集中,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出入口、重点旅游景区周边道路将迎来大交通流,加之今年“十一假期”放假8天,出行需求更加旺盛,伴随流量激增随之增加的安全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秋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夜间驾驶的时长增加,对驾驶安全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从交通安全角度看,夜晚对驾驶人的影响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线严重受限。夜间光线不足导致驾驶人的视野范围和清晰度一下子就下降,观察距离缩短,难以看清前方路况、行人、障碍物以及道路的边缘和轮廓等,特别是在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路段,情况更加危险。

  2.判断能力变弱。在昏暗环境下,驾驶人对距离、移动速度和物体大小等的判断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例如,难以准确判断前车距离,容易跟车过近等。此外,黑暗的环境和未知感会给驾驶人带来紧张和焦虑感,导致其更容易疲劳,判断力下降。

  3.视觉疲劳与“秋乏”叠加。从生理节律上讲,夜晚是人体最易感到困倦和疲劳的时段,加上秋季本身易产生“秋乏”,人体易感困倦。而在夜间驾驶时,单调的黑暗环境、缺乏外界影响,会加剧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打盹儿”,极其危险。

  日出日落时间与早晚高峰重叠,给驾驶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眩光”。研究表明,当驾驶人的视线°时,眩光带来的“致盲效应”尤为明显[2]。日光眩光出现的高风险时间是秋冬季的早晨和傍晚,尤其是日出和日落时分,此时太阳高度角较低,光线更容易直接照射驾驶人眼睛。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特定时间段的高风险。研究表明,日出后30分钟与日落前30~60分钟是最危险的时段。此时太阳高度角极低,光线近乎水平直射驾驶人眼睛,即使阳光强度减弱,仍足以造成强烈眩光与短暂视觉障碍。

  2.车内“投影”或镜面反射的影响。阳光照射到中控台上的杂物(如香水瓶、卡片等)时,会在前挡风玻璃上形成晃动的光斑或倒影,严重干扰驾驶人对前方物体的判断。同时,挡风玻璃也会反射车内物品,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3.后视镜眩光的影响。日落时分,阳光会通过后视镜或侧后视镜反射到驾驶人面部,造成强烈不适和视线干扰,影响对后方路况的观察。

  秋季台风雨无论是在降雨、风力、灾害性等方面均对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是强风轻易造成车辆“失控偏移”,尤其在超车或变道时,车身受风力影响,方向会突然“发飘”。城市里的行道树、户外广告牌在强风作用下易倒伏或坠落,极易砸中车辆;倒伏的树木会阻断车道,若后方车辆未及时有效地发现,易引发连环追尾。短时间内的强降雨使能见度骤降,尤其在夜间,严重影响视线。二是持续强降雨使道路表明产生水膜,车辆附着力下降,车速过快或刹车时有可能会出现“水漂”或打滑现象,极易引发追尾或车辆失控事故。三是秋季台风雨常伴随山体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多发生在沿海路段、郊区、山区等区域,且预警时间短,对驾驶的威胁更具突发性。

  “三秋”大忙时节,大量农用车辆和运输车辆等短时间之内集中上路,收种转运频繁,使得道路交互与通行流量陡增,加之在抢收抢种的紧迫感驱动下,部分农户和驾驶人可能会忽视交通安全,导致交通安全风险明显提升。这些安全风险包括:农村群众集体出行劳作、转运务工人员、售卖农作物等,有可能会出现农用车违法载人、人货混装、面包车超员载客等隐患;由于气温下降快,加之部分地区受降雨等影响,农事活动的节奏也会加快,农谚中也有“三春没有一秋忙,收到仓里才算粮”的说法,为避免因霜冻或连绵阴雨造成秋收损失,农村地区的人们忙于秋收、连续劳作等,有可能会出现超速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超长超宽载物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部分地区,农民朋友在农忙劳累后,习惯通过饮酒来解乏,有可能会出现酒后驾驶问题;此外,秋收时节,在马路边占道经营(售卖当季水果等)、占道晒粮等现象挤占道路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安全风险。

  今年的秋分时节与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重叠,加上秋季特有的天气状况,安全驾驶风险会明显地增加。结合近几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十一假期”道路交互与通行事故规律和交通流量特点,总结出以下部分安全风险:

  1.旅游出行集中,景区周边压力增大。“十一假期”时间长,群众旅游出行需求旺盛,景区周边区域压力大。加之热门景区周边路网停车资源有限,易造成道路拥堵,通行缓慢,车辆追尾碰撞事故风险高。

  2.夜间酒驾醉驾肇事风险增加。假期探亲访友、聚餐饮酒活动增多,酒驾醉驾肇事风险上升,历史数据显示,“十一假期”期间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多发[4]。

  3.雨雾等恶劣天气交通安全风险突出。今年假期期间,局部地区依然会有降雨、大风以及大雾等天气,给假期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交通安全风险。

  1.主动降速,弥补视野短板。夜间视野范围仅为白天的三分之一。必须将车速控制在能看清前方路况并随时停车的范围内,确保在车灯照射距离内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避开障碍物。

  2.善用灯光,提高视认性。应在日落前开启近光灯,切勿延迟开灯。在照明条件不良的路段,可在对向无来车、前方无同向车辆时,开启远光灯,会车时,须提前150米切换为近光灯,避免造成对方眩目。

  3.重点观察,防范行人与非机动车。夜间是行人、非机动车事故高发时段。要特别留意路口、公交站台、路边停靠车辆四周等区域,提前减速备刹,防范非机动车或行人突然窜出。

  4.对抗疲劳,保持清醒警觉。“秋乏”与夜间生理犯困叠加,疲劳驾驶风险极高。夜间长途驾车建议每2小时进入服务区休息一次,下车活动并呼吸新鲜空气。

  1.优化视觉环境,消除干扰因素。驾车出行应尽量避开眩光影响最严重的时段。定期清洁车辆前后挡风玻璃及车窗的内外两面,有效去除油污或者灰尘,防止其加剧光线散射。同时,要保持中控台整洁,将手机、香水瓶、矿泉水等易反射光线的物品收纳至储物格内,防止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光斑。

  2.善用防护装备,提升安全冗余。车内可备置偏光太阳镜,复杂光线环境下选择佩戴。偏光太阳镜能有效过滤来自路面、水面及其他车辆表面的杂乱反射光,明显地增强视觉对比度和舒适度。在日出、日落、黄昏或进入林荫路等光线交替的场景下,及时开启近光灯或日间行车灯,让其他交通参与者能更早地察觉车辆,提升行车安全系数。

  3.控制车速与车距,预留缓冲空间。当处于逆光等不利光线条件下时,首先要降低车速,并加大与前车的跟车距离,预留出充分的反应时间和距离缓冲空间,这是应对视线不佳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1.雨天行车注意“降速、控距、亮尾”。雨天道路湿滑,能见度低,降速是雨天行车的安全关键。驾驶过程中要增强预见性,避免急加速、急刹车、急变道、急转弯等,防止侧滑失控;控距是将跟车距离增加至干燥路面的2倍以上,为湿滑路面条件下紧急制动预留充足空间;亮尾要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不仅是为了照明,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车辆的视认性。另外要注意,雨天行车切不可开启远光灯,远光灯光线雨水和路面积水接触发生漫反射,形成一片白色眩光,严重影响驾驶人视野。

  2.涉水行驶注意“观、慢、稳、查”。观是提前观察前车通过情况、水流速度及深度,参照路边树木、护栏判断水位,切忌贸然驶入未知深度的积水区;慢与稳是指入水后保持低挡位、匀速缓慢通过,避免换挡或急加速,防止发动机进水熄火及车头推高水浪;查是驶离积水后,轻点刹车数次,将渗入制动系统的水挤出,尽快恢复制动效能。

  3.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风险预判能力。在山区、临崖、河谷等路段行驶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密切观察道路状况和旁边的环境。持续关注山坡有无碎石滚落、泥土松动迹象。尤其在持续降雨后,要高度警惕突发性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风险。要通过导航或交通广播提前了解途经区域的天气预警和路况信息,主动避开已知的高风险路段。

  1.预判路况,提升警觉级别。途经村庄、农田等路段时,提前降低车速,并仔仔细细地观察道路两侧及前方区域,预判农用车辆突然转弯、行人(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或家畜突然横穿等情况,做好随时减速避让的准备。

  2.保持耐心,安全超越农用车辆。农用车辆(如拖拉机、收割机)通常速度缓慢、体积非常庞大、灯光信号可能不全,且转弯、靠边停车行为不确定性大。跟车行驶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其掉落物品或突然制动。需要超车时,应选择宽阔、笔直、视线良好的路段,通过灯光或鸣笛善意提示前车,在确保对向无来车且前车无左转意图后,再果断、迅速地完成超越。

  3.谨慎应对占道晒粮及路边经营。遇到路边打场晒粮或摆摊售卖农产品的情况,应提前减速慢行。注意观察秸秆、粮堆厚度,是否有钉耙等工具隐藏其中,以及周边是否有看守或劳作人员。要谨慎通过,避免急打方向或紧急制动,防止车辆侧滑或与对向车辆、行人发生碰撞。另外,要留意是否有人员从摊位前突然窜出。

  1.周密规划,主动错峰避堵。出行前,利用导航软件的实时路况和预测功能,查询路况信息。选择在非高峰时段出发,或利用替代路线绕过易拥堵点位。规划时,提前标识出沿途可用的服务区,为休息做好准备,避免因疲劳驾驶或盲目寻找休息点而引发风险。新能源车辆还需要根据车辆续航状况,提前做好充电规划。

  2.注重车辆安全检查,督促乘员系好安全带。出发前,要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轮胎胎压与磨损情况、灯光系统是否完好、燃油是否充足,确保车辆自身处于良好状态,以应对长途行驶的考验。要明确要求车上所有乘客,包括后排,全程规范系好安全带,这是发生事故时最有效的保命措施。

  3.坚决杜绝酒后驾驶,明确出行底线。节假日聚会增多,必须牢固树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行为底线。如计划饮酒,应提前约好代驾,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作为同行人员,有责任劝阻驾车同伴饮酒,共同守护出行安全。

  4.保持耐心,守法文明驾驶。途经拥堵路段时,要保持平和心态,坚决杜绝“路怒”。严格遵守“拉链式”交替通行规则,不随意加塞、变道。与前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以防前车突然制动。同时,要注意在非紧急情况下,不要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秋分,是平衡与转折的时节。当我们驾车行驶在色彩日渐斑斓的秋日画卷里时,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防御性驾驶策略的掌握,便是我们守护平安的最好保障。时节流转,安全永驻。希望这份提示能成为您秋日行车路上的安全锦囊。愿您每一次出行,都能携谨慎出发,载平安而归。

  [2]王子豪,朱凯. (2021).致盲日光对驾驶影响的研究综述.公路交通技术

GO TO THE TOP